孝道

1174466485ea66cd3969c5.jpg

孝道

孝道

數量(本):

善書介紹

  孝是儒教傳統提倡的行為,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父母、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,不至於行差踏錯而使他們蒙羞,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。所謂「百善孝為先」,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。

  孝是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,且很多故事皆以「孝順」為主圖,《廿四孝》是這些故事中最為知名的其中之一。華人彼此間常會有不一樣的宗教信仰,但孝順的觀念在華人之間是共通的,對家庭的尊重觀念,是各種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點。

  孝心,乃孝順父母尊長的心意。真正的孝心,是不讓父母擔憂自己的生活起居,遠行須告知父母,並且速往速歸。對父母常懷養育之恩,一心照料,縱遇不順之事,也應忍受。

在儒家的《論語》典籍中提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;不敬,何以別乎?」現今之人,以為只要養活父母,讓他們有得吃、住就是孝道;其實,當中若無孝敬之心,與飼養動物又有何不同?所以,子女要以虔誠、感恩之心來事奉、孝養父母,才是孝道根本。

  為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從小開始,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,凡是有好的東西一定留給孩子,沒有一點私心,而一切辛苦都由自己承擔。《佛說父母恩難報經》裡說:「假使有人,左肩擔父,右肩擔母,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遶須彌山,經百千劫,血流沒踝,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」可見父母之恩浩瀚難以回報。

所以,真正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,就是將父母所給予我們的這份愛,化為大愛,愛所有一切眾生,使這份愛能夠淵遠流長,溫暖整個世間,不僅自利又可利他,處處行菩薩道,這就是大孝的實踐精神。